皮样囊肿
概述:皮样囊肿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颅内先天性良性肿瘤。它含有外胚层与中胚层两种成分,如汗腺、皮脂腺等皮肤附件、毛发和皮肤全层,偶有骨和软骨。
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皮样囊肿比表皮样囊肿少的多,约为表皮样囊肿的1/10,占
颅内肿瘤的0.1%~0.7%。小儿皮样囊肿占
小儿颅内肿瘤的0.45%。一般认为男女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,但也有人报告男性略多于女性。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,其发病年龄较表皮样囊肿为年轻,以20岁以下多见,颅内者最常见于10岁以下的小儿。
病因
病因:皮样囊肿起源于异位的胚胎上皮细胞,是胚胎发育早期(3~5周)在神经沟封闭时将部分皮肤组织带入的结果。
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颅内皮样囊肿2/3发生在颅后窝,尤其是小脑中线部位,亦可发生在第四脑室、枕部的硬膜下或硬脑膜外,其次是脑桥、额叶下面,其他部位有垂体区、松果体区等。丁育基(1980)报道的10例皮样囊肿,小脑蚓部3例,大脑半球及小脑半球各2例,颅中窝、第四脑室、第三脑室后部各1例。罗世祺(1992)报道的9例小儿皮样囊肿,第三脑室后部、小脑蚓部、颅后窝硬膜内外各2例,颞部硬膜外、第四脑室、小脑半球各1例。
皮样囊肿一般呈球形或分叶状,表面光滑,囊壁较厚,边界清楚,偶与脑组织有牢固的粘连。少数有钙化,囊内含有油脂样物质,呈淡黄色或灰黄色,黏稠半固体状态,其中可有毛发,牙齿罕见。囊壁外层为少量的纤维组织,不仅有表皮而且有真皮及其毛囊、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附件,瘤壁中偶可见到软骨和骨组织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
1.病程 病程较长,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多在1年至数年之间,自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约为8年。
2.多发性 多发性皮样囊肿已有报道,以颅内和椎管内同时发生为多见。并有家族性发病。
3.伴发畸形 皮样囊肿可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,如颈枕区颅骨畸形、颅骨裂、
脊柱裂、内脏转位等。
4.症状与体征 多数病人以
颅内压增高为常见症状,位于颅后窝者可有
共济失调、走路不稳、眼球震颤等小脑损害症状。位于鞍区者可出现视力、视野障碍,其他症状有癫痫、偏瘫等。皮样囊肿常伴有皮瘘,这是皮样囊肿的重要临床特点。皮瘘的瘘管可以是开放性,也可是闭锁性,或仅有一纤维束带。皮瘘多位于中线部位,偶发生在侧位。颅内皮样囊肿以枕部皮瘘最常见,其次为顶部、额鼻部。
并发症
并发症:当皮样囊肿为开放性时,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
化脓性脑膜炎或
脑脓肿,其发生率约为3.1%。部分病人可因颅内感染而以突然高热和
脑膜炎起病。随肿瘤长大不仅可阻塞脑脊液循环,产生
颅内压增高,还可累及重要神经结构致功能紊乱。例如肿瘤位于后颅窝多有步态紊乱、共济
运动失调等小脑症状。
实验室检查
实验室检查: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,蛋白含量不高,有感染时脑脊液细胞数增多。
其他辅助检查
其他辅助检查:
1.颅骨平片 颅骨平片可见圆形骨缺损或局限性骨质侵蚀,这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。
2.脑血管造影 可显示正常血管移位等占位性病变的表现。
3.CT 皮样囊肿由于含大量脂肪,平扫时可呈低密度区,CT值达-100Hu,有时可有钙化,而呈高低混杂密度影。一般边界清楚,偶有呈高密度者,CT值在20Hu以上。强化扫描一般无增强。
4.MRI 皮样囊肿呈短T1,在T1及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。
诊断
诊断:根据发病年龄及临床特点,尤其是伴有皮瘘者,可做出诊断,无皮瘘者可借助放射学检查进行定位诊断,但术前定性诊断有一定困难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本病需与表皮样囊肿、颅咽管瘤、畸胎瘤、脂肪瘤、其他囊肿等相鉴别。
治疗
治疗:手术治疗为其惟一治疗方法,伴有皮瘘者应连同瘘管一同切除。由于皮样囊肿多位于颅底颅后窝,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,因此,囊壁完全切除有困难。对于脑重要部位的皮样囊肿,不必强求全部切除囊壁,可做部分切除。硬膜外皮样囊肿伴有皮瘘者,勿切开硬膜以防颅内发生感染而导致死亡。整个手术过程中勿使囊内容物进入蛛网膜下腔,以免发生术后“无菌性脑膜炎”,一旦发生要不断腰穿放液或脑室引流,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等。有皮肤窦时应一并切除。术后放疗很少有效,既不能缩小肿瘤也不能预防肿瘤的复发。
预后
预后:由于皮样囊肿生长缓慢,即使部分切除,亦可长期缓解。手术死亡率在0%~2.6%。死亡原因主要为术后无菌性
脑膜炎,因此,如果能防止这一并发症发生,预后多数良好。
预防
预防:无特殊。
目录
流行病学
病因
发病机制
临床表现
并发症
实验室检查
其他辅助检查
诊断
鉴别诊断
治疗
预后
预防